盛夏7月,热浪奔涌。工业产线上,创新脉动加速转化新质生产力;开放最前沿,资源、资本等要素汇聚交融;高温“烤”验下,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乘着上半年经济运行顺利实现“双过半”的东风,山东各地锚定目标,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事项,把握“黄金期”,攻坚三季度。
观察之一:锚定“头号工程”,将前沿技术精准嵌入产业链
这个7月,工业产线上的创新突破频现。
1日,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晶五线技改项目点火,全球首条超26米超白玻璃生产线在淄博投产。技改完成后,产品种类将向导电玻璃等具有更丰富应用场景、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延伸。
9日,山东兴泰硅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级硅烷气体正式下线。“通过攻克技术难关,气体纯度达到了99.9999%的超高标准,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未来将直接用于先进半导体制造。”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宋涛说。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是工业经济质效提升的有力支点。回顾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各地各部门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对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头号工程”质效提升。
这个月,省科学技术协会、德州市政府联合主办2025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大会聚焦德州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7大主导产业,为学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搭建交流对接的平台。山东科技大市场举行济南市重大科创平台(中科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暨投融资路演,光学元器件精密加工镀膜产业化项目等10个重大科技项目现场签约,把高水准科研成果精准嵌入产业链。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在山东加速布局。10日,省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介绍,按照《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山东将实施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产业集聚、场景拓展、要素支撑等5大任务,推动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到2027年破500亿元,让山东成为“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记者观察】
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关键在于能否将前沿技术突破精准嵌入产业,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企业行不通,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政府搭台精准匹配资源,平台畅通供需对接,政策靶向破除转化梗阻,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市场应用的闭环链条,这也正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观察之二:提升开放能级,拓展国际朋友圈
热情似火的7月,各层级对外开放活动持续更新,汇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
14日,省商务厅主办的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对接会(中亚专场)上气氛热烈,百余家参会企业与投资相关机构齐聚济南,探讨交流中亚投资的新机遇。
“山东在制造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等领域的优势与中亚能源资源、市场潜力高度契合,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潜力巨大。”省商务厅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处处长伍建国表示,专场特别安排了包括政策解读、实操落地等在内的讲解说明以及项目推介,帮助更多“山东好品”顺利迈过进入中亚市场的“头道门槛”。
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山东外贸在持续承压的情况下展现增长韧性。上半年,山东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增速在前6大外贸省市中居第一位,贡献全国近20%的增量。
与世界分享的不只有“山东好品”。7月,临沂海山商贸城海外仓在安哥拉正式启动,临沂成熟的零售集采、供应链、仓储等配套系统将触角进一步深入非洲西南。
一系列重磅对外开放活动次第举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在青岛开幕。期间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白俄罗斯地方经贸合作推介会、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优质的政府资源、产业资本与创新要素汇聚山东。
从单一儒家思想研讨转型为涵盖文化、教育、历史、国际政治、经济、生态、艺术、中医药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人文交流,连续举办十一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世界深入了解山东的窗口开得更大。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专家来到肯尼亚,与我们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现在,我们的大学里设有附属医院、医疗中心,学习了中医技能的人可以在这里开诊室。”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副校长康古·詹姆斯·比乌说,肯尼亚把中医药学科融入医学生的培养中,在当地传播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通过中医药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
【记者观察】
山东全面提升开放层次能力,一方面着眼于自身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与货源地市场互补性,从供应商向产业链组织者转型,另一方面依托悠久的文化积淀拓展多领域人文交流,把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产品,以文化软实力拓展国际朋友圈。
观察之三:应对高温“烤”验,解锁夏日游新体验
东营开放242家“爱心驿站”,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歇脚纳凉,空调全天开放,饮用水、西瓜、冰棍等解暑物品随时取用。鄄城县图书馆提供恒温空调保障室内清凉舒适,免费饮用水供应,暑期日均接待读者约300人次。省卫生健康委开展热射病规范化诊疗专题培训,组织专家围绕热射病快速识别、急救处置、健康指导等内容进行线上授课,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15.79万余人次,提升临床一线高温中暑、热射病规范化诊疗水平……
进入7月,山东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各地各行业因地制宜采取有效防暑举措,为重点人群送清凉,确保高温“烤”验下民生保障有力。
炎炎夏日,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山东电力完成527项电网检修任务,投产12项度夏重点工程,确保电网以最佳状态迎战负荷高峰。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应用智慧电力气象技术支撑平台和源荷预测大模型。“通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气温走势,科学预测电网负荷变化,指导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应对负荷高峰能做到‘提前一步’。”电网调度班班长温国强说。
高温难耐,也为山东文旅市场提升“热度”创造了机遇。各地通过创新形式载体、丰富内容供给、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为市民游客持续解锁夏日出游的新体验。
7月29日,印有“半岛1号”LOGO的“寻仙6号”“寻仙17号”游船从蓬长客港相继出发,开启“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首航。当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城联动,整合文旅资源,开通5条“好客山东·半岛1号”航线,并推出一批专项优惠政策,带给游客海陆联动的旅游新体验。
山东还推出4大主题旅游计次票产品,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济南+曲阜+泰安”“济南+淄博+潍坊+青岛”“青岛+威海+烟台”4条暑期热门旅游线路的组合。威海发布包括“驭风逐浪·山海自驾之旅”等在内的夏游威海八大主题线路,丰富市民游客消夏避暑的文旅产品。
畅饮全球2300款啤酒品牌,欣赏阿根廷MALEVO舞团、俄罗斯空政歌舞团等高水准演出,品尝全球各地美食……青岛国际啤酒节也是暑期消费的“爆点”。今年啤酒节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市民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碰一下”领取消费券、红包、免单机会、0元啤酒等优惠,预计活动将惠及超千万人次,新增亿级规模的城市消费。
【记者观察】
极端天气常态化成为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新常态,只有把“防”的标准定到最严、把“备”的功课做到最足,才能在面对灾情时临危不乱、从容不迫。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也要把治理的重点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调控,变气象灾害变为社会治理能力升级的契机,将避暑刚需变为培育特色经济新机遇。
(大众新闻记者李振于新悦 设计 魏亦汝)
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配资股票交易,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